发布时间:2025-10-15 18:06:51    次浏览
游客中心。 小镇夜景。2016年,国家三部委联合出台了打造1000个特色小镇的决定,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下,四川南充,10平方公里的都京丝绸特色小镇,揭开了神秘面纱。在今年8月举办的2016年第七届C21城市发展论坛上,南充市高坪区委副书记陈多平言词间是满满的自信,他认为,相比另一个在浙江湖州的丝绸小镇,南充都京镇的丝绸生产企业更集中,产业链条更完整,文化底蕴更深厚,设施设备更具文物价值。10月22日,南充市委书记宋朝华在高坪考察时,专门提出了要求:丝绸特色小镇,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布局好,打造一个千年绸都的综合体,包括丝绸产业链的形成、丝绸文化的展示,与旅游融合、与产城融合、与文化融合。规划紧贴产业,聚而合特色小镇“非镇非区”,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聚焦特色产业,融合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特色,不是小镇的形容词,而是小镇的关键词,是小镇的核心元素。在南充都京,丝绸就是特色,丝绸就是其生命力所在,丝绸就是小镇最原汁原味、最特立独行的“卖点”。数字百亿投资提供3万个就业岗位按照规划,南充将用5至10年时间,计划总投资156亿元,在南充市高坪区都京镇打造10平方公里丝绸文化产业园暨丝绸特色小镇。建成后可实现产值500亿元,税收1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3万个。功能产业链延伸,食住行游娱购齐活按照总体发展定位,要充分体现匠心独具的丝绸特色小镇,又要全面展示拥有创新发展动力的现代丝绸文化产业园;既要将丝绸历史文化和嘉陵江文化淋漓尽致的演绎,又要将丝绸工业旅游和产业发展予以详实的讲述。一园一镇,园镇极致融合,让游客真正体验“镇在园中坐,人在镇中游”。园区培育大体量产业集群按规划,未来5-10年,在都京将建成“两基地”:全国最大的丝绸服装生产加工制造基地、中国最大的蚕具生产制造基地;“三中心”:西部最大的丝绸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西部最大的丝绸集散和物流中心、西部最大的丝绸文化旅游中心。值得期待的数字,值得关注的关键词。南充丝绸产业,在历经辉煌和市场萧条和涤荡之后,将依托一园一镇高调着陆。此番着陆,将凭着气质独特的高颜值,以小博大,全方位“开挖”,为南充丝绸产业发展构筑一个产业创业创新生态圈。文化小镇故事多 文化特色是软实力,也是产业发展最终的生命力。因此,立足南充,挖掘丝绸历史,发挥想象,讲好丝绸故事,弄潮时代,前瞻丝绸产业未来,必将贯穿丝绸小镇建设发展始终。历史一缕丝带给南充的辉煌丝绸,作为南充的“根”文化,它既是产业,也是文化。很多南充人被链接在这条产业链上,生生不息。据《华阳国志》记载,南充早在三千年前的巴子国时已盛产桑蚕,在周王朝时已成为贡品;秦汉时期,丝绸业一跃成为南充的经济支柱;到汉唐时期,民间栽桑养蚕更为普遍;在唐宋时期,有绸、绫、绵、绢、丝等10多种产品曾被定位朝廷常贡。因此,南充素有“巴蜀人文胜地,秦汉丝锦名邦”的美称。特别是“果州花红绫”,是南充的特产,用南充特色的红花印染而成,唐代时,作为国礼赠送日本皇室,现保存在日本奈良正仓院。民国时期,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膺的金奖,让南充丝绸一度站到了世界丝绸业巅峰。南充曾经拥有堪称亚洲第一大缫丝厂,丝绸产业格外兴旺,厂区林立,从业者众,丝绸产量曾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全省第一。最兴旺时,这条产业链上的工人高达12万余人,不少家庭,一家三口就有一人在从事丝绸行业工作。探寻丝绸之路的源点在这里6月29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李后强在南充说丝思源,正本清源,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从原始野桑树、原始野蚕自南充移栽全球,故丝绸是从南充走向世界。加之南充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故也是南北丝绸之路的源点。为了促进源点文化的挖掘,南充高坪区政府借力北京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等高校平台,开启专家学者的智囊,先后举办了四次高规格“丝绸之源”研讨会。特别是今年5月10,在南充举办了中国茧丝绸产业发展峰会暨全国产销形势分析会、中国西部国际丝绸博览会。会上,高坪被中国丝绸协会授予“丝绸源点”称号。与会的4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茧丝绸行业代表,见证并参与了“丝绸源点”奠基仪式暨南充丝绸文化产业园、丝绸特色小镇启动仪式。6月29日,新华社“一带一路全球行”走进“丝绸源点·南充”,南充由此成功嵌入新华社“一带一路全球行”重要节点城市,高坪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随着一波又一波以丝绸为主题的活动,与日俱增。复古还原南充丝绸历史原貌为丰富“丝路源点”内涵,寻找南充作为“丝路源点”的佐证资料,南充先后组织3批次专家、学者搜集整理展示赞美南充丝绸的民谣、歌曲、谚语、典故、习俗等民俗文化,编辑成册。目前,已编撰《蚕桑丝绸古诗赋三百首注释》、《绸都壮歌》,搜集整理汇编蚕桑丝绸文化历史文献资料30余万字。据都京丝绸文化产业园暨都京丝绸特色小镇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主任赵清梦介绍,为了还原南充丝绸历史原貌,将立足百年六合品牌历史优势,加大对古桑、古井、乌木等历史遗物的文化挖掘,恢复六合原厂风貌,为打造传统工业旅游奠定基础。通过建设六合丝博园,恢复修葺民国风情老大门,剔除厂房外墙瓷砖,逐步恢复厂房旧式建筑风格;按照复古风实施古井、古桑景观打造;完成六合院、标志性牌坊、六合金奖纪念碑及老茧库美术馆、艺术创作园恢复性建设;完成生产车间参观通道铺设等厂区环境整治。同时,加大沿线风貌整治,恢复重建六合老码头至老厂区的小火车轨道,恢复小火车运营;以“自然”为特色,打造都京老码头;高标准设计打造丝绸主题雕塑,规划建设参观线路的导视、导览工程,完成都京大道至工业园区沿线环境整治,实施高都路南延线丝绸文化宣传长廊喷绘,隧洞内外的彩绘、高速路广告牌、园区展板制作等工程,展现南充丝绸文化元素。产业一镇一业,特而强的支撑如果说把项目比喻成特色小镇建设发展布局中的一个个点,那么,产业则是这个总体布局中的一根根线。串点成线、点线结合,才能最终构成为特色小镇建设发展全部的面。坚守一个百年“老炮儿”的价值位于都京街道,占地面积300多亩的六合丝绸集团,被誉为为中国丝纺工业的“活化石”。六合创立于1912年,前身系民主革命家张澜与志同道合者盛克勤创办的“果山蚕业社”。创办不久,其金鹿牌生丝即在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夺得金奖。到20世纪80年代,成为亚洲第一大万人缫丝厂。“六合”的历史,也是南充近代丝绸民族工业发展史的缩影。六合厂区外近有与“南充古八景”之“白塔晨钟”遥相呼应的“朱凤朝霞”所在地朱凤寺;新建嘉陵江曲流都京集装箱码头;不远处有嘉陵江特有的地貌奇观“359度曲流”;厂区与打造中的朱凤寺山休闲旅游公园、嘉陵江畔“东湖公园”融为一体,形成了优美和谐的山水人文环境。六合集团内丝绸文物众多,丝绸文化厚重,是至今产业发展稳健,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有企业,具有极大的丝绸产业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保留价值。合作可以跨国,可以跨界2016年,从“丝绸源点”、“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绿色工业产业园区”、“世界丝绸网南充记者站”挂牌,到“中意丝绸文化产业合作园”、“中国美术创作南充基地”、“四川省工业园区特色镇”,都京丝绸文化产业园暨都京丝绸小镇开启了广泛合作途径。高坪区委副书记陈多平表示,园区将通过跨国和跨界的合作,做到内外兼顾,全面开放。尤其是充分发挥“中意丝绸文化创意合作园”作用,加大与意大利方面的对接力度,争取引进先进的丝绸设计理念、生产技术。借助“绿色工业产业园”,加大与工信部、中国丝绸协会等国家部委、行业协会的对接力度,助力园区健康发展。都京丝绸文化产业园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赵清梦表示,为突出蚕桑丝绸文化研究,植厚丝绸特色小镇文化底蕴,园区下一步将积极承接西华师大西部文化研究中心、四川蚕研所、四川蚕种场、南充摄影家协会、南充艺术创作中心、南充民俗研究协会等机构入驻。同时,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把小镇建成国家级的数字小镇、智慧小镇。招商向实力大腕抛出橄榄枝按照“做大主导产业、培育产业集群、完善产业链条”的招商原则,丝绸文化产业园推出了“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园中园招商”等新模式,盯住大项目、好项目,把丝纺龙头企业作为招商重点。目前拟招引达利集团、川棉纺织,现已签订框架协议;中航文化股份、华宇国信、东方园林入驻园区意愿强烈;先后与欧洲四川商会、意大利意中交流协会多次对接,助力丝绸特色小镇国际化发展。同时,立足建设实际,编制的丝绸特色小镇主要建设项目,成功挤进省市重大项目“盘子”和省“十三五”发展规划项目。据了解,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已于10月启动,预计到2020年丝绸小镇将初具规模,并对游客开放。旅游来了就不想走的小镇按照特色小镇功能集成“紧贴产业”,力求“聚而合”特点,丝绸小镇将融合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四大功能。这也是特色小镇区别于工业园区和景区的显著特征。时髦坐着小火车体验工业文明伴随着新兴的旅游模式---“工业旅游”逐渐在都京丝绸文化产业园兴起,六合集团开通的小火车,成为工业旅游的一大亮点。从南充旅游客运码头乘坐游船前往六合锅炉码头,沿途欣赏宋代白塔、朱凤山等美景,在六合锅炉码头参观百年茧站,然后乘坐小火车沿途赏田园风光、川北民居,进入六合集团。穿过百年银杏林,到达生产区域,游客们坐在小火车上,听着机器轰鸣的声音由远而近,透过开放的窗户可以看见工人们在车间内忙碌地生产。据六合集团文化产业部部长李永春介绍:“这个铁轨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修建。目前,我们正在进行恢复,并购买了蒸汽小火车,向游客开放乘坐。”下了火车,游客可在厂区内参观到南充“十大古树名木”之一的百年古桑、鹿鹤园、桑树乌木、气势恢宏的仿古大门、老茧库、现代缫丝车间等。在六合院内,游客还可以参观了解中国丝绸工业发展的风云历史,丝绸工业杰出人物和先进典型;还可以在这里亲自体验一回种桑养蚕、抽丝织帛的织女工作。“下一步,我们还将开放工厂食堂,修复厂内的电影院,还将在百年银杏林下增设一些茶座,让游客来到这里可以待上一天的时间。”李永春介绍,六合集团利用丝绸文物、文化为都市人创造一个集丝绸文化艺术沙龙、现场参观、生产体验、丝绸精品展示、丝绸产品及其他艺术购物、休闲健身、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特色景点,让游客置身其间,亲眼见证一件产品的生产过程,甚至还可以参与到生产实践中去,过足眼瘾和手瘾。记者了解到,观光小火车的线路沿线包括六合集团的部分车间、厂区、民居、桑园以及古码头。“这条线路再现了当年丝绸人生产、生活的景象。”与此同时,丝绸源点博物馆、蚕趣馆、缫丝老设备体验馆等一批景点正在加紧建设中,预计年内完工。据了解,从5月21日开行首趟小火车以来,这个项目带来的直接旅游收入就有7万余元,同时,游客前来观光时,也带动了产品销售、餐饮服务等,工业旅游已成为“百年老店”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截止今年7月,已实现生产产品订单翻一番,接待游客近4万人次。热门“奢侈”地享受绿色生态特色小镇建设必须坚持生态优先,打造蚕桑生态旅游是丝绸小镇的又一亮点。记者从都京丝绸文化产业园建设指挥部执行副指挥长明刚处了解到,目前,正在加快建设5000亩大山坡片区蚕桑体验园,加快建设5000亩大山坡片区蚕桑体验园,打造集栽桑养蚕、果桑采摘、生态养殖、养生休闲于一体的观光体验园及城区生态游基地,并以此为依托,结合嘉陵江综合保护开发和“全域旅游”规划,打造区外、区内两条旅游环线。对外,串联都京丝绸特色小镇、蓬安周子古镇、阆中古城等沿江旅游重要节点,打造区外旅游环线。对内,科学规划丝绸特色小镇、凌云山、金城山、白山沟、龙门古镇等精品旅游线路。同时,快丝绸特色街区、丝绸源点博物馆、六合丝绸文化博览园、桑田神木博览园、游客集散中心等景点建设项目进度,力争早日建成蚕桑广场、西域古玩城、水上演艺、丝路码头、中亚手工艺集市等景点,引爆南充城区旅游新亮点。腔调梦回丝路的商旅体验如果你来到都京丝绸小镇,会发现和丝绸有关的各类元素在这里交织融汇,古代丝绸文化的魅力与现代丝绸文化的多彩在这里交相呈现,你将会体验到一种清新优雅的“慢生活”方式。晨曦唤出朝阳,泛舟波光粼粼的嘉陵江上,朱凤山依江而立,南充古八景之一的朱凤朝霞至今犹存,澜岭江花、青青青林、淳祐故城、嘉陵江第一曲流等美景亦如长卷般徐徐展开。行至六合老码头上岸,沿着种满桑树的亲水平台漫步,乘上独具特色的工业蒸汽小火车,可以游览百年六合丝绸产业文化博览园,老式厂房、古井古桑,凝聚着南充人百年不变的丝绸情怀;来到蚕桑生态体验园,不仅可以采摘桑果,还可以进入展示中心观看蚕桑文化展,科普南充丝绸的悠久历史,亲身体验栽桑养蚕的具体过程。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都京丝绸小镇,别样的感官盛宴开始上演:丝域百城美食街中,舌尖上的都京令人流连忘返;丝绸精品博览园里,精美绝伦的蜀锦、蜀绘、蜀绣及南充特产“果州花红绫”琳琅满目;丝路梦回演艺台上,丝竹袅袅,身着丝绸服装的模特走秀尽展风采,特色演出精彩纷呈……“食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在古乐、服饰、美食、异域风情中得到了全方位的完美体现。陈多平表示,接下来,还要进一步深挖丝路源点文化内涵,扛起中国丝绸之都的大旗。真正把都京丝绸特色小镇打造成具有南充城市特色标志、展现南充历史文化、唤醒南充市民灵魂深处美好追忆的景区,成为观光游客最神往、最憧憬的地方。(唐忠 记者 蒋冬梅 都京丝绸文化产业园指挥部供图)